9月16日,“梵宇华章·云冈第7、8窟专题研讨会”在云冈研究院召开。此次研讨会由云冈研究院和云冈学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主办,汇聚了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日本筑波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大同市考古研究所、云冈研究院等国内外知名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共同围绕云冈石窟第7、8窟的营造思想、图像组合、空间布局与佛教故事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李裕群,日本筑波大学教授八木春生,北京大学教授魏正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李静杰,云冈研究院研究员赵昆雨,大同市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李树云,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院研究员汪勃,北京大学副教授彭明浩,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研究员张南南出席研讨会。云冈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杭侃,党委委员、文化遗产保护与监测中心主任卢继文,党委委员、文旅融合发展中心主任崔晓霞,历史与民族融合研究中心主任王雁卿及相关科研人员参加会议。研讨会分为上、下午两场,分别由杭侃和李裕群主持。
	 
 
杭侃致开幕辞并指出,第7、8窟作为云冈石窟中期开凿的重要双窟,其研究对理解北魏平城时期佛教艺术发展具有关键意义,本次研讨会旨在通过多学科交叉视角推进这组重要双窟的研究深度。
	 
 
八木春生作《关于第7、8窟的营造》的报告。他通过精细的图像比对分析,提出双窟在壁面设计中刻意采用“局部打破对称”的手法来建立整体呼应关系,既体现了孝文帝与文明太后“二圣并尊”的政治理念,又在图像组合中巧妙融合了《法华经》思想与三世佛信仰。八木教授特别强调,窟内交脚菩萨与如来倚坐像的可互换性,表明这两窟应被视为共同为“二圣”营造的整体空间。
	 
 
李静杰在《关于第7、8窟双窟的造像主题》报告中,指出云冈7、8号双窟约开凿于5世纪70年代前半,率先出现组织有序的系统性法华经造像。在洞窟主体造像中,分别形成法华经教主释迦佛与法华经象征释迦多宝佛,兜率天上交脚弥勒菩萨与下生倚坐弥勒佛对应组合关系,表述法华经奉持者将来往生兜率天净土之思想,并藉诸本生、佛传造像,反应法华经以种种因缘譬喻言辞开示众生,使之得入无上智慧、速得成就佛道的用意。
	
 
彭明浩发表了《云冈第7、8窟前室的坍塌与窟面景观的变化》研究报告,他通过梁孔遗迹、小龛分布的历史痕迹分析,结合影像资料比对,重建了窟前平台与窟顶的原始结构,并提出该窟顶于辽代发生坍塌的重要结论。洞窟原始结构的重建不仅对认识双窟的原始空间形态具有重要意义,也对云冈中期洞窟群的整体布局与分期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魏正中与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忻省池在《云冈二期洞窟的场域和外观:以7、8窟为例》的联合报告中,从洞窟类型与建筑设计角度提出了创新性观点。云冈石窟表现出极强的实验性,设计者不断尝试新的洞窟类型和设计方法。该报告进一步从窟外礼佛的角度出发,在分析观佛视角、观佛距离与河堤间的距离关系并精确测量后,认为云冈石窟部分洞窟存在14-16度的外部观佛角度,洞窟设计者以之为控制要素对洞窟的高度、进深、面阔进行了有计划的统一设计,由此推测以7、8窟为代表的二期洞窟继承并发展了一期洞窟的营建准则。报告末尾,魏正中教授再一次提出自己的期盼,希望借助2025年云冈研究院对第7、8窟的数字化,能够形成石窟新的绘制图与调查报告,并形成适用于面对国内外研究学者的中英文研究资料。
	
 
赵昆雨在《云冈第7、8窟几幅故事图的新思考》报告中,对窟内三幅重要故事图提出了全新解读。他通过比对炳灵寺169窟、耀县博物馆藏魏文郎造像碑等早期佛教艺术品,重新考察了“维摩诘经”故事及“梵天劝请”图式的来源与创新,并对第7窟前室东壁本生故事进行辨识,认为其中一幅疑似“月光王施头”题材,为理解北魏佛教故事图的发展演变提供了重要参考。
	
 
李树云在《考古所见北魏平城的佛教艺术——兼论云冈石窟第7、8窟的开凿年代》报告中,主要介绍了近年来在大同市内佛教考古的相关发现,以及对考古所见的北魏平城时期佛教资料的整理和思考。系统梳理了大同铁牛里塔基遗址、思远佛寺遗址、大同古城二十四校等重要佛教考古遗迹。通过细致的造像风格比对,提出第7、8窟的开凿时间应在北魏皇兴年间(467-471年),这一观点为云冈石窟的分期研究提供了新的考古学证据。
	
 
汪勃以《石窟寺与中国传统营造思想及相关科学技术的发展应用》为题,主张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体系的角度重新审视云冈石窟的建筑营造规律。他提出石窟寺营造研究应考虑政治信仰、选址规划、技术实施等层级,认为石窟寺选址、分段、造像位置等受到中国传统营造思想、相应时段科学技术水平、相关知识体系及其应用方法的影响,并结合实地踏查,就云冈石窟选址及第7、8窟中左右两侧造像差异化布局的现象进行解读,为观察、研究云冈石窟营造逻辑提供了新的视角。
在研讨交流环节,学者们就洞窟营造成因、窟顶坍塌年代、图像细节与义理思想等专业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本次研讨会通过多学科、多视角的阐释与交流,深化了对云冈石窟第7、8窟的认识,为云冈学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杭侃院长在总结发言中表示,云冈研究院将充分吸收本次研讨会的成果,加快推进云冈石窟的数字化记录与考古报告的调查工作,进一步推动云冈学研究向纵深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