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与云冈研究院学术交流会在我院一楼多功能厅举行,双方就石窟文物保护、共建联合实验室、人才合作培养等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上海光源科学中心主任赵振堂,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副院长邰仁忠,原党委书记李燕,云冈研究院党委委员、副院长闫丁出席会议。会议由云冈研究院党委委员、副院长何建国主持。
	 
 
闫丁介绍了云冈石窟保护工作的总体情况,以及近年来在监测体系建设、保护工程实施、洞窟日常保养和数字化保护等方面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他同时强调,云冈研究院始终秉持 “科研立院” 原则,以解决石窟保护中的核心技术难题为导向,通过建立常态化科研机制,汇聚多领域专业力量,让科研贯穿于保护工作的全流程。
赵振堂院士介绍了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及上海光源工作情况。他指出,上海光源是由国家、中国科学院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投资建设的大科学研究平台,共有34条光束线、46个实验站,具备强大的原位分析能力和大数据支撑能力,能够为云冈石窟的风化机理研究、材料分析、彩绘颜料研究等提供高分辨率、原位、时空耦合的科研条件,有助于实现对风化病害的机理解析与治理方案的原位验证。
随后,双方围绕具体的研究方向与未来合作议题开展交流研讨,特别是对颜料变色与褪色的微观机理、风化现象的宏观与微观整合、可溶盐的相变与迁移过程等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与展望。
何建国在总结讲话中强调,此次会议是继去年双方互访之后,围绕具体合作项目开展的延续性深度交流。这不仅是对前期沟通成果的深化与落实,更标志着双方在石窟保护领域的合作正式迈入常态化的新阶段。希望通过此次技术创新融合,能够进一步解决云冈石窟风化难题,同时为全国石窟类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贡献可复制、可推广的合作经验。
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及我院相关部门负责人、科研人员参加了会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