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请输入关键字
第七届山西石窟考古田野工作坊纪要(8月4日)
创建时间:2025.08.08

2025年8月4日上午,云冈研究院历史与民族融合研究中心主任王雁卿研究员为工作坊学员们带来第三堂课——《云冈石窟的考古发现》,山西大学王炜副教授主持。王雁卿老师首先为大家简要介绍了北魏平城的地理范围、城市布局、云冈石窟的自然环境以及云冈石窟的开凿、续凿和修缮历程;接着讲述了近代以来国内外学者对云冈石窟及其周边地区进行的调查;之后,系统为大家阐述了云冈石窟的五次重要考古发掘。最后,王老师结合自己在云冈研究院多年的工作经历与研究成果,依照从东至西的顺序,详细介绍了云冈石窟各个发掘地点的考古成果、现状以及仍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等。

from clipboard

王雁卿老师授课

下午14:30,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的李清泉教授为学员们带来第四课——《造像的型态、尺度与技术》,山西大学武夏副教授主持。课程伊始,李老师首先介绍了选题缘由,即面对一些没有文献支撑的研究对象,我们应当如何展开观察与研究;课程主要内容分两部分展开:第一部分,李老师介绍了造像的常见类型,通过观察不同形式造像之间的特点与差别,引导大家对其所处位置与空间的联系、造像的功能性等问题进行思考;第二部分,李老师对青州龙兴寺窖藏的佛教造像进行了个案研究,通过观察造像的数量、尺寸、形态及躯体细节等,结合相关佛教经典、历史文献及其他石刻图像资料,对龙兴寺造像的功能性作用及身体语言进行了深入解读。

from clipboard

李清泉老师在线上授课

两位老师在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与工作经验的同时,也启迪大家在学术研究时多观察、多思考。学员们就课上内容所涉及的相关问题与老师们展开了热烈讨论,两位老师均耐心倾听并一一解答。8月4日晚,工作坊进行了第二场学员学术交流会,本场主要聚焦在我国西部地区石窟寺中的图像材料,张越一、李盈理、李小炫、张丽蓉、杨艳丽5位同学分享了自己的研究成果。王雁卿、王炜、武夏、任婧几位老师依次进行评议。最后,武夏老师做了题为《试析程哲碑》的学术报告,大家在思维的碰撞中,不断深化对学术研究的理解,现场气氛热烈活跃,充实而紧凑的一天就此落下帷幕。

20192